水循環(huán)凈化裝置(生物生態(tài)島)以SMI-微生物濾床技術為核心,中心為水動力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,待處理水動力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作用下進入SMI-微生物濾床進行強化凈化,處理后的出水以噴泉等多種形式輸出,并且出水災回落的過程中復氧,提示水體的自凈能力,實現(xiàn)水體的原位強化凈化。
該產品有漂浮式和沉底式兩種類型。漂浮式水循環(huán)凈化裝置(生物生態(tài)島)表面與水面相平,能隨水面的波動而波動,濾床表面不知生態(tài)浮床,集水質凈化與景觀效應于一體。沉底式水循環(huán)凈化裝置(生物生態(tài)島)浸沒災水中,出水以噴泉的形式噴出。
產品特點:
1.對氨氮,COD,SS去除率尤其高,均在90%以上,出水清澈透明
2.容積負荷高,占用水域面積小
3.同步驚醒硝化反硝化,有效減水體的氮負荷
4.水質適應范圍廣,對不同污染程度的水體均具有很好的凈化效果
5.配置處理量調節(jié)裝置:可根據(jù)實際水體對水動力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的輸出量進行調節(jié)
6.集水質凈化,水體復氧,景觀效應于一體
7.不影響行洪
8.安裝方便快捷,施工周期短
與其他的治理技術對比
目前污染水體的治理技術主要可以分為物理、化學和生物處理法三類
1.物理法主要有引水換水、底泥疏浚、曝氣增氧等。引水換水見效快,但投資大且浪費水資源;底泥疏浚能快速降低水體內源污染負荷,但底泥處置難度大,存在二次污染風險;曝氣增氧主要適用于整治后城市水體的水質保持,能有效提升局部水體的溶解氧水平,加大區(qū)域水體流動性,但能耗大、運行費用高。
2.化學法主要通過投加化學藥劑促進污染物質沉淀或固定化,以改善水質,暫時效果最為明顯,但容易引入二次污染,一般作為應急控制技術,治標不治本,不能長期保持水質。
3.生物法是利用特定生物吸收、轉化或降解水體污染物,達到減少或消除水體污染,恢復水體生態(tài)功能的方法,其費用少、效益高、副作用小且與水體生態(tài)功能相融合,被廣泛應用在地表水處理中。
水循環(huán)凈化裝置(生物生態(tài)島)集生物處理、復氧和景觀效果于一體,在顯著提升水質的同時促進水體復氧、增加水體流動性,并且能夠長期保持水質、提升水體景觀。
與其他處理工藝對比
工藝類型 | 投加混凝劑 | 微生物菌劑 | 生態(tài)浮床 | 人工曝氣 | 艾溥(IPOCH) |
處理效果 | 透明度 | 透明度,水質 | 水質 | 溶解氧,水質 |
透明度,水質,溶解氧 |
處理周期 | 短 | 中 | 長 | 中 | 短 |
抗沖擊能力 | 差 | 差 | 一般 | 一般 | 好 |
使用水質范圍 |
廣 | 廣 | 輕污染 | 廣 | 廣 |
二次污染 | 有 | 生態(tài)風險 | 無 | 無 | 無 |
適用水體范圍 | 不流動水體 | 不流動水體 | 廣 | 廣 | 廣 |
投資成本 | 底 | 中 | 低 | 低 | 中 |
運行費用 | 中 | 中 | 低 | 高 | 中 |
運行維護 | 簡單 | 簡單 | 復雜 | 復雜 | 簡單 |